你的位置:11选五怎么买容易中奖呢 > 新闻动态 > >李德生致电陈锡联:我压力很大啊,陈锡联:啥都别想,接受考验_北京军区_司令员_其他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

李德生致电陈锡联:我压力很大啊,陈锡联:啥都别想,接受考验_北京军区_司令员_其他
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23:32    点击次数:188

1973年12月的一个日子,时任总政治部主任和北京军区司令员的李德生,刚刚结束了政治局的会议,和其他几位军区司令员一起走进了毛主席的书房。这是一次集体谈话,毛主席打算征询他们对于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意见。毛主席在开场时简要解释了进行对调的初衷,随后第一个向李德生提出问题:作为总政主任和北京军区司令员,他对于这次对调有何看法?

李德生毫不犹豫地回答道:完全服从中央决定,对于这次对调没有任何异议。李德生的立场表明,他的态度已经明确,这使得其他的司令员没有再提出反对意见。最终,所有人都纷纷表示服从命令,表态完毕。

第二天,军委便正式下发了通知,宣布李德生与陈锡联进行对调,要求他们在接到命令后的10天内报到。

展开剩余76%

那天晚上,正在办公室中的陈锡联接到了李德生的电话。电话那头,李德生的声音略显沉重,他直言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,不知道如何释放这些压力。陈锡联感到有些诧异,不明白李德生为何如此困扰,于是安慰他说,离开北京并不是一件坏事,换个地方也能闯出一片新天地。然而,李德生表示,自己的压力并非来自离开北京,而是来自其他方面。他坦言,如果什么都不想,那是不可能的,但他已经接受了这次考验。

陈锡联安静地听着,随后鼓励李德生详细讲讲到底是什么让他感到沉重。经过一番交谈,李德生揭示了自己的两方面压力。

首先,李德生提到自己是这次集体谈话中第一个表态的,心里有些担心,其他将领会不会对他的态度有意见。他担心自己的率先表态可能引发其他将领的不满或误解。听完后,陈锡联迅速开解他,表示这完全不必担心。在这种场合下,每个高级将领都会有敏锐的大局意识,谁站在第一个位置都不会对其他人产生负面影响。而且,大家理解大局,李德生的表态实际上是在大家心中早有共识的基础上做出的。

第二个压力,李德生坦言他对沈阳军区并不熟悉,担心自己在新的岗位上不能做好工作。他害怕自己无法适应,甚至可能把一个已经在正确轨道上的军区建设拖慢或影响其战斗力,这让他深感焦虑。陈锡联听后,笑了笑,告诉李德生这些顾虑其实是多余的。每个人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,他对李德生的能力有充分信心,认为李德生很快就能带领沈阳军区的部队焕发新的战斗力。

二人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入谈话,直至深夜才挂断电话。在结束通话时,陈锡联感慨万分地对李德生说:“什么都别想,接受考验。”电话那头,李德生的心情似乎得到了些许安慰,感受到来自战友的支持和鼓励。

那么,李德生为何与陈锡联进行了如此长时间的谈心交流?实际上,二人有着深厚的战友情谊。两人都是大别山的子弟,在革命战争年代,李德生一直在陈锡联的麾下征战。尽管陈锡联只比李德生年长一岁,李德生始终对陈锡联怀有深深的敬意和钦佩。而陈锡联也在多次战斗中提拔和培养李德生,两人通过南征北战建立了深厚的信任与友谊。

这种战友情是建立在彼此的尊重和理解之上,李德生非常敬佩陈锡联,而陈锡联则看中李德生身上那股拼搏精神和优秀的品质。新中国成立后,李德生的成就逐渐超过了陈锡联,尤其是在他的为人品德和官德方面,这也证明了陈锡联当初的眼光是准确的。

然而,1999年6月10日,饱受病痛折磨的陈锡联在北京去世,李德生得知这一消息后,悲痛万分,忍不住失声痛哭。此时,他想起了陈锡联曾在他受张国焘排挤时给予的鼓励,回忆起陈锡联在他身体不好时一直守护在他身边,甚至在他经验不足时一再提醒、鼓励他的情景。李德生悲痛欲绝,提笔写下了一篇长文《威猛震敌胆,打仗数第一——深切缅怀卓越的军事家陈锡联同志》,并将这篇文章发表在《人民日报》上。

在这篇文章中,李德生深情回忆了与陈锡联并肩作战的点滴往事,并写道:“我为失去陈锡联这样一位老领导、老战友感到无限的惋惜和悲痛,我将永远深深地怀念他。”这篇文章不仅是对陈锡联的深切怀念,更是李德生对这位老战友、伯乐、兄长最真挚的悼念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上一篇:国家统计局:3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.1%
下一篇:叶国英:牛市启动正当时
友情链接: